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聚焦千年古都洛阳丨天阙 见证一脉相承的华夏文明——“探访洛阳中轴线”系列报道之七
5月2日,游客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内游览,领略千年石刻造像艺术的独特魅力。 河南日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河南日报记者 田宜龙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吉小平
【资料图】
“五一”假期,洛阳龙门石窟游人如织。众人或拾级而上,与卢舍那对望;或探奇石佛古洞,邂逅魏碑真迹;或泛舟伊水,遥望天阙。
龙门、伊阙、天阙,同一地点三个称谓,背后是华夏文明的一脉相承。
伊阙得名与大禹治水有关。东汉班固《汉书·沟洫志》记载:“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凿龙门,辟伊阙。”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有相似记载。“禹凿龙门”一说流传至今。
伊阙为古时洛阳南面天然门户。今天站在龙门桥上南望,中间伊河碧波缓缓流过,两岸高山对峙。转身北眺,伊阙正与邙山翠云峰遥相呼应,两点间共同串起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
据唐代史学家韦述在《两京新记》中记载,隋炀帝杨广在迁都洛阳之前,于公元604年,曾率群臣登邙山、观伊阙,称洛阳“北据山麓,南望天阙,水木滋茂,川原形胜,自古都邑莫有此(一说比)也”。因此,伊阙被称为天阙。
隋亡之后,唐代仍以洛阳为东都,武则天时于龙门修建卢舍那佛坐像,成为龙门石窟的代表性造像……
随着历史车轮的前进,伊阙的门户作用逐步消减,而其文化功用与日俱增。到了清代,书法界出现碑学思潮,让龙门再一次“活跃”。
龙门佛洞内的“造像记”为魏碑代表作,因此这里成为清代士人寻访、捶拓和品藻之地。今天人们所熟知的“龙门四品”“龙门二十品”“龙门百品”等,反映了龙门在碑学领域的地位。
与龙门石窟相关的大量历史实物资料,涉及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方面。这些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华夏文明的发展过程,龙门石窟因内容题材丰富,成为世界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
“穿汉服、游神都”,我们再次站在龙门桥上,沉浸式体验华夏文明,感受内心深处的文化最强音。
责任编辑:崔莎莎标签:
-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聚焦千年古都
- 合力打造数字经济新高地|全球头条
- 巴厘岛计划限制外国游客 省长称“
- 2023山东菏泽市公安机关公务员考试
- 【世界聚看点】5月5日,这是人类历
- 场内货币基金有哪几种类型?什么是场
- 纯债基金和混债基金哪个更值得购买?
- 热点聚焦:@长沙市民 13条公交线路
- 为什么不建议买股票型基金?股票型基
- 工银医疗保健股票基金经理发生变更
- c类基金为什么不合适定投?c类基金怎
- 基金在哪里买较划算?基金转换和卖出
- 黄金适合定投吗?黄金适合定投还是一
- 全球微动态丨4999元起!小米13/13
- 支付宝买基金可以提现到银行卡吗?支
- 网上银行能买基金吗?支付宝买基金和
- 每日快报!洪都拉斯记者在杭州体验了
- 新手如何选择理财产品?理财产品怎
- 天天速递!桐柏县平氏镇:谨防汛期
- 环球资讯:平舆县射桥镇召开防止返
- 平舆县射桥镇:筑牢防溺水安全线
- 商城县上石桥镇:全力备汛 打好防
- 平舆县万冢镇召开“5·12全国防灾减
- 德令哈车务段全力做好“五一”小长
- 指尖生花,织就美好生活“新图景”
- “五一”假期海西接待游客 22.05万
- 海西交管部门圆满完成“五一”假期
- 全州城乡环境清洁行动第一次视频调
- 斯基拉:拉波尔塔向德科提供体育总
- 环球观热点:发现乳腺结节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