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风前行 “重”装支撑

发布时间:2023-07-27 16:42:36
来源:青海日报

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组装厂房。


【资料图】

组装车间配件作业中。

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火热的生产一线。本报记者张洪旭摄

切割制作风力发电组件。本报记者苏烽摄

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组装车间外景。除署名外图片由青海日报记者殷之皓摄

海西新闻网讯(青海日报记者芈峤王菲菲张慧慧殷之皓)从省会西宁向德令哈市进发,经日月山、过茶卡,随着海拔的变化,车窗外的自然景观从高植被到低草甸再逐步过渡到茫茫戈壁。青海在行走,变的是车窗外的景色,不变的是行驶数千公里常能看见风机的身影。

景随风动,在青海风力发电不仅完美融入自然景观,更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有游客感慨道,“海拔近4000米,还能有‘风车’随风转动,快拍一张,中国清洁能源发展真的让人自豪……”

风电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能源,对于风资源居全国前列的青海而言,立足资源优势,将风力发电作为全力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关键点之一,是青海能源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不仅是一个个风机拔地而起,而且是风电装备集群快速、完整落地青海,配套风力发电齐向发力。

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以风机装备为“重”,政府企业双向发力,实现了塔筒、机舱、叶轮和叶片等风机部件完整的制造与整合。

今天,青海“重”装“风”能,绵延千里的风机正从德令哈出发!

“风口”已至,产业集群发展正当时

高原夏日,德令哈市风清云遥,城市周边绵延二十多公里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随着风力大小的变化,成片的风机转动呈现出不同的“律动”……乘着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东风,眼前所见之景皆是现代化装备制造的“工业之美”。

“前几年在驶向海西的公路上,总能看到载着风机大叶片的半挂卡车,但近几年貌似很少看到了,难道青海风能饱和了吗?”采访途中,司机马师傅看着远处的风机发出疑问。

另一边,在德令哈市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崭新的白色机舱外壳印有“中国华电”字样,工作人员在高2米有余的轮毂内仔细调试,重量超过90吨的发电机组传动链系统宛若“庞然大物”……

“我们近期生产的是供华电(海西)新能源有限公司所使用的风机,风机单机容量为6.7MW双馈机组,共30台,焊接完成后将伫立在海西的广袤土地上迎风转动。”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工艺科长曾亚生介绍。

德令哈市政府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德令哈风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在50-100瓦/平方米,年均大风日数在34天,风压在30-40千克/平方米,全年风能可用时间3500-5700小时,是青海省规模风电场的重要地区之一。除了以上优势,以德令哈为代表的海西州土地资源丰富,发展风能、光伏、热能等清洁能源及储能优势明显,持续开发潜力巨大。

从公路到厂房,从政府部门到发电场,随着采访组“转战”多地,马师傅的疑问终于有了答案——随着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青海持续打造能源大基地建设,德令哈风力发电的产业链初具雏形,以德令哈为“原点”已辐射多地,今后,青海不用再依靠外来风力装备支撑。

对此,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郭文磊介绍:“青海发展清洁能源得天独厚,特别是‘双碳’目标下,这里成了全国各能源企业的‘必争之地’,能在青海布局不仅代表企业在全国能源产业中的地位,也代表了企业的实力。但是青海距离我国各清洁能源装备核心区较远,配件长距离运输与安装是不可规避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我们企业的机遇所在。”

基于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和战略部署,明阳集团全力打造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制造示范基地,形成了以青海省为中心,辐射甘肃、宁夏、新疆、西藏乃至中亚地区的风能、光能资源开发及生产的全产业链战略基地,从今往后不再是风机入青,更多的是“青海造”为周边省份提供风力装备供给。

青海明阳是德令哈市风能产业链的最后一环,“明阳造”整合了青海风能发电的所有配件,这其中就有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而这家企业是2009年6月建厂,曾用名为“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以城市管道铺设为主业,当企业遇到发展瓶颈又看到青海发展清洁能源的优势和一系列重大战略机遇时,一个传统企业有了转型发展的勇气。

“企业在已有装备制造基础上,进军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以制造智能光伏支架、新型刚柔性风电塔筒闯出了一片新天地。”青海华汇公司管业事业部负责人宁志恒是企业的“老员工”,亲眼见证了企业的转变。

这是一场传统产业的“转型”,也是发展路径的“转型”。作为青海省工业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海西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释放创新效应,推动工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特别是清洁能源乘势而上,以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为支点,推动能源装备集群逐步成型。

科技助力,“风能”装备加快更迭

2022年9月,《海西州“十四五”清洁能源发展规划》发布,规划显示,“十四五”期间,海西州新增装机目标2405万千瓦,其中,新增风电830万千瓦,包括外送风电项目400万千瓦,内消风电项目430万千瓦。可见,风力发电仍然是海西州布局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之一。

好“风”凭借力,装备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有了全面的顶层设计,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技术与科技必将是发展的最优“武器”。

青海装备制造领域专家也曾公开表明,产业协同能为企业拓展市场新动能,除了助力新能源发展的政策驱动外,借力提升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水平也是企业的攻关重点。

加快配套产业发展,围绕风电的装备制造已在德令哈市“展露锋芒”。目前,除去叶片,风机的塔筒、机舱系统及叶轮系统已在科技的助力下实现“青海造”。

“作为整个风机的基底,塔筒的生产并不是简单的焊接,厚重的钢板要经过卷制焊接、无损检测、喷砂除锈等16道工序才能形成一个成品塔筒,其中多道工序原来需要去省外完成,但现在我们企业以科技助力,在企业内部就延长了如塔筒防腐等工序产业链,成功打造9条塔筒生产线。”青海华汇塔筒技术工程师张承斌说。

青海华汇的生产车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在焊接车间外,检测人员关永鹏和同事们站在风机筒内将耦合剂涂在焊接点,手持数字超声波探伤仪进行细致检测,配合默契,他说:“为了确保塔筒牢固,我们直接使用高精度的探伤仪对每一处焊接点进行无损检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可见,每一次精益求精的突破,都是装备制造产业向前发展的“催化剂”。

技术攻关,发展迅速。在青海明阳的展厅内,一个个风机核心组件展示其中,这些都是企业根据青海环境特点对配件进行的升级。“近年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定制化研发推出低风速、低密度、高海拔、高电量等适合青海高原的5MW-10MW大风机全球领先的产品技术,风能资源开发条件由最低风速6.5米/秒降到4.5米/秒以下。”郭文磊介绍道。

据统计,自青海明阳投产以来至2023年初,累计生产风力发电机组1457台,是海西“重”装“风”能最直观的体现,更是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能源装备之“力”。

“装备制造+运维”,数字化实现1+1>2

近年来,无论是央企还是民企,纷纷在青海布局清洁能源产业,但是与其他产业发展不同,清洁能源可谓选址不易、建设不易、后期运维更为不易。因为青海面积广阔,风能、光伏的发电场在布局上极为分散,一个小的发电站一般得具备7人左右的运维团队。特别是各电站地处偏远,人员招聘、技术培训、设备运输……都是企业要面对的问题。

而这其中,青海明阳结合自身优势,加快产业数字化进程,建成“互联网+”大数据平台,不仅解决了清洁能源风场运维人员难题,更是提高了运维效率。

“企业以‘互联网+’及物联网技术为基础,依托大数据分析,通过共6000多台风机超过60万个监测传感器实时测试数据,达到远程监控机组状态、远程专家诊断、远程维修和维护的效果,从而尽最大可能提高风机利用率和风场群发电量,降低零部件失效可能和风场群度电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郭文磊介绍。

面对多元化的市场需求,青海明阳还为客户提供为期五年的一站式“订制服务”,包括智慧平台的数据运维等,为风场购机到运维做到全方位服务。

其实从全国层面看,业界早有“光伏行业将进入后运维时代”的思考。在历经多年的建设高潮之后,风电、光伏发电迎来质量控制、运维管理和效率提升等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传统运维管理方式将逐渐不适应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立与完善智能化运维模式已是大势所趋。国家也明确了大力支持数字运维系统等产品的开发,提升清洁能源运维效率。

御风前进,“重”装先行。装备制造业的不断发展让辽阔的海西拥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征程中,踏歌而行,在专业化装备制造中不断探索,以装备制造之“重”为清洁能源产业发展“加料”,更好服务全省清洁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记者手记

青海日报记者张慧慧

从西宁市驱车出发,一路向西,从日月山顶到瀚海戈壁,透过车窗,一排排高耸矗立的风力发电机迎风转动,显示着高原绿电正在源源不断地向全国不同地区输送。

遥看这些白色的风机机组,外观简洁,整体轻巧。得益于这次采访,记者有机会走近风机机组生产一线,仔细瞧瞧,原来每一台风力发电机的各个组件都是极具“分量”的存在。

轮毂高2米有余,发电机组传动链系统重量超过90吨,风机机舱外壳长约8米……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内,这些“庞然大物”有序放置,技术人员不停地调试。

“是不是比外面所见的更要壮观?”青海明阳工艺科长曾亚生的一句话正是记者的直观感受。不仅如此,在生产制造风机塔筒的青海华汇新能源有限公司,经16道工序生产的最终成品长25米,直径达4.56米,而这个长度仅仅是风机主要支撑部分的一段。

在生产一线,我们可以直观感受到风机机组与之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的“重量”,然其背后是制造业企业加大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心,是当地政府为企业提供的周到服务,更是“双碳”目标下,青海竭力打造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实践。

为了让风电机组适应高海拔、强风沙等气候条件,青海明阳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从实验到成品,高原型风力发电机已逐渐走向市场,矗立在茫茫戈壁之上;瞄准助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青海华汇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依托企业自身已形成的焊接安装等优势,敢于破局谋变,从传统产业转型朝阳产业,布局制造智能光伏支架、新型刚柔性风机塔筒,进一步延伸企业产业链,投资建造镀锌生产线并引进先进设备,实现装备制造的降本增效。是企业的主动作为,让风电装备制造在高原大地出彩出新,实现上下游的贯通。

牢牢把握产业“四地”建设机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立足区位优势,优化产业结构,持续强化对重点地区、行业、企业的跟踪分析,进一步加大配套产业布局,不断延伸上下游产业链,以最大力度推进绿色导向、创新驱动、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链建设,促使高原装备制造与盐湖化工、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发展并驾齐驱。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采访中我们看到,从顶层设计到落实推进,政府立足整个风电产业的绿色循环发展,加大配套产业布局,着力为企业排忧解难,企业抢抓机遇谋求新发展,实现产品的以质取胜,技术的领异标新以及相关配套定制服务直达客户。

逐风追电,未来可期,相信风电行业与之配套的装备制造产业定能在高原大地留下向上向好的发展足音。

标签:

AD
更多相关文章